在台灣,當我們談到產後媽媽的情緒困擾,最常聯想到的就是「產後憂鬱症」。然而,這只是冰山一角。許多媽媽在孕期到產後的這段旅程中,可能面臨各種程度不一、甚至鮮為人知的情緒挑戰,遠不止於憂鬱。
國際上,針對孕期和產後的情緒困擾,已正名為 「產後情緒失調症」(Postpartum Mood and Anxiety Disorders, PMADs)。這是一個涵蓋多種心理健康狀況的總稱,旨在擴大我們對媽媽身心健康的理解,並強調不只是憂鬱才需要專業協助。
本文將帶你深入了解 PMADs 的多樣面貌,並搭配真實經驗分享,幫助你辨識這些隱藏的困境。
產後情緒失調症 (PMADs) 的多樣面貌
PMADs 是一個廣泛的類別,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種常見情況:
1. 產後憂鬱症 (Postpartum Depression, PPD)
這是大家最熟悉的產後情緒困擾。主要症狀包括:
- 持續的情緒低落: 感到悲傷、絕望,甚至沒有原因地想哭。
- 價值感低落與自責: 覺得自己很沒用,是個不稱職的媽媽,充滿無助感。
- 失去興趣與動力: 對曾經熱愛的事物提不起勁,甚至連基本的日常活動也感到困難。
- 真實經驗分享: 曾有媽媽描述,她產後嚴重憂鬱時,甚至連掀開棉被下床的力氣都沒有,感覺自己深陷無底洞,想爬卻使不上力。這種被無力感和沉重情緒捆綁的感受,是PPD的典型寫照。
重要‼️ 若出現輕生或傷害別人的念頭,請務必立即尋求專業協助!這是一種需要醫療緊急介入的情況。
2. 產後焦慮症 (Postpartum Anxiety, PPA)
產後焦慮症的特點是無法消退的過度擔憂,尤其針對寶寶的健康和各種情況。
- 過度擔憂與緊張: 對孩子有無盡的擔憂,即使沒有明確危險也無法停止緊張。
- 思緒如跑馬燈: 腦中思緒不斷打轉,無法停止,越想停止越焦慮。
- 重複確認行為: 為了緩解焦慮而反覆檢查,例如頻繁量測體重、確認寶寶呼吸等。
- 真實經驗分享: 一位媽媽曾提到,她當時的焦慮嚴重到思緒像旋轉木馬般停不下來,並會反覆抱著孩子去量體重,過度擔心孩子的成長狀況。當時她以為是所有媽媽都會有的擔憂,回頭看才意識到這是需要專業協助的過度焦慮。
3. 產後強迫症 (Postpartum OCD)
這是一種特殊的產後焦慮表現,主要特徵是腦中不斷浮現不合理的恐懼或強迫性的行為。
- 侵入性思想: 腦中會出現令自己感到不安或恐懼的畫面或想法(例如:傷害寶寶的畫面,但媽媽本人絕不會去執行)、過度擔心嬰兒健康的災難性思維、對不潔或污染的擔憂、對「完美」育兒的執著...等。
- 強迫性行為: 為了緩解侵入性思想而反覆執行某些行為。這些行為通常是為了「防止」可怕的事情發生,但實際上是過度且不必要的。如:過度清潔、反覆檢查、尋求保證...等。
- 真實經驗分享: 曾有媽媽因寶寶臉部皮膚狀況,而無法控制地不斷上網搜尋極端症狀、擔憂後續發展(異位性皮膚炎→過敏→氣喘→影響睡眠進而影響學習.....),形成一種強迫性的搜尋行為。
4. 產後創傷壓力症候群 (Postpartum PTSD)
若媽媽在懷孕或生產過程中經歷了
創傷性事件,例如緊急剖腹產、難產、對醫療處置感到恐懼、或曾面臨生命危險,產後可能會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。
- 閃回與惡夢: 不斷回想起創傷事件的片段。
- 過度警覺: 感到恐慌、焦慮,對周遭環境過度敏感。
- 迴避: 避免與創傷事件相關的人、地、事。
- 負向認知與情緒變化:記憶缺損、持續的負面情緒、對自我或世界抱持負面信念、疏離感...等。
- 警覺性與反應性變化:感到持續的緊張和不安、脾氣變得暴躁,容易因小事而情緒失、注意力不集中、睡眠困擾..等。
5. 產後精神病 (Postpartum Psychosis, PPP)
這是最嚴重但最罕見的產後身心狀況(發生率約千分之一)。PPP 屬於醫療緊急情況,必須立即就醫。
- 幻覺與妄想: 聽到或看到不真實的景象,或產生脫離現實的想法,如認為寶寶是惡魔、有人要傷害寶寶等。
- 極度混亂與躁動: 情緒波動劇烈,行為可能失去控制。
重要‼️ 產後精神病是可治療的,請務必立即尋求醫療專業協助!
PMADs 的成因:綜合因素交織的無差別攻擊
導致 PMADs 的原因複雜多樣,通常是生理、心理、社會文化等多重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。它像是一種「無差別攻擊」,任何媽媽都可能經歷,與你是否有「神隊友」或孩子是否「好帶」無關。
- 生理因素: 荷爾蒙劇烈變化、長期睡眠剝奪、孕期與哺乳導致的營養素流失....。
- 心理因素: 身份轉變壓力、完美主義傾向、情緒壓抑、原生家庭影響....。
- 社會文化因素: 缺乏支持系統、性別不平等、財務壓力、社會對「好媽媽」的過高期待...。
當PMADs來襲,我該怎麼辦?
若您正經歷PMADs的困擾,
請記住:這不是您的錯,也不是您意志力薄弱,更無需感到自責或丟臉。 您的感受是真實的,且需要被理解與專業協助。
1.尋求專業資源:
- 身心科醫師: 若情緒低落、焦慮狀況嚴重,且持續超過兩週,或出現自傷/傷人念頭,務必立即就醫。醫師會根據您的情況提供藥物治療或其他專業建議。孕期或哺乳中的媽媽務必諮詢醫師,許多藥物治療在專業評估下是安全且有效的。
- 心理諮商師: 透過諮商,可以探索內在的不合理想法、情緒模式,以及原生家庭等深層影響,幫助您建立健康的應對機制。
2.建立支持系統: 嘗試與伴侶、家人、信任的朋友或育兒社群分享您的感受。許多媽媽都有類似經驗,互相交流與支持能有效緩解孤獨感,並在日常中獲得實質協助。
媽媽的身心健康應該被高度重視和看見。若你正經歷這些困境,請不要猶豫,立即尋找合適的專業資源和支持系統。相信專業的協助加上自身的調適,你一定能走出這段低潮,重拾日常,就像寫這篇文章的我一樣。
延伸收聽 ——《換個角度談媽媽》
EP08 不是只有產後憂鬱,「產後情緒失調(PMADs)」的五種類型?
#產後憂鬱 #產後憂鬱症 #產後焦慮症 #產後強迫症 #產後創傷壓力症候群 #產後精神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