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roken image
broken image
broken image

翹翹板

-媽媽的支點

  • 主頁
  • 關於我們
  • 服務項目
  • 成為母親期小理論
  • 成為母親期大經驗
  • 媽媽資源地圖
  • 最新活動
  • 活動紀錄
  • 聯繫我們
  • …  
    • 主頁
    • 關於我們
    • 服務項目
    • 成為母親期小理論
    • 成為母親期大經驗
    • 媽媽資源地圖
    • 最新活動
    • 活動紀錄
    • 聯繫我們
    • 登錄
broken image
broken image
broken image

翹翹板

-媽媽的支點

  • 主頁
  • 關於我們
  • 服務項目
  • 成為母親期小理論
  • 成為母親期大經驗
  • 媽媽資源地圖
  • 最新活動
  • 活動紀錄
  • 聯繫我們
  • …  
    • 主頁
    • 關於我們
    • 服務項目
    • 成為母親期小理論
    • 成為母親期大經驗
    • 媽媽資源地圖
    • 最新活動
    • 活動紀錄
    • 聯繫我們
    • 登錄
broken image

孕期產後韌性,逆境中的回彈與成長

文:翹翹板團隊

過去我們曾深入探討產後「負面」的狀態,像是「產後耗竭」與「產後情緒失調」。這篇文章我們要換一個截然不同的角度,一起來看見媽媽們在孕期與產後這個特殊階段,如何展現驚人的心理韌性(Resilience),甚至將其視為一個發展個人韌性的絕佳階段。

什麼是「韌性」?為什麼要談媽媽的韌性?

韌性的定義: 心理學上,韌性指的是當我們面對逆境、挑戰或壓力時,回彈(bounce back)的能力。它不是天生特質,而是一種可以透過環境支持、個人練習與調整,逐漸培養和發展出來的心理能力。

傳統上,韌性的研究多聚焦在戰爭、貧困、高風險兒童或受暴婦女等危機族群。然而,自2020年起,比利時和荷蘭的學者們開始將韌性概念應用於孕期和產後的婦女*。他們認為,雖然懷孕生子看似自然,但這個階段媽媽們經歷的巨大變動,實則是一個劇烈的挑戰:

孕期: 身體劇烈變化、對未知的恐懼、對生產的焦慮。

產後: 哺乳挑戰、嚴重睡眠剝奪、海量的育兒決策、角色轉換、人際關係拉扯、自我懷疑....等。

這些挑戰無疑會對媽媽們產生巨大壓力。而正是在這一次次的高低起伏與情緒波動中,媽媽的韌性得以不斷發展、成長。這意味著,無論你是否認為自己天生有韌性,孕期和產後都是一個能夠逐步建立這種心理能力的重要階段。

培養媽媽韌性的四大關鍵特質

該研究進一步指出,有四個主要特質,能夠幫助媽媽們建立和增強她們的韌性:

1.社會支持 (Social Support):這是最為關鍵的因素。當媽媽感覺到身邊有人能夠給予實質幫助和情感支持時,她們的韌性就會增強。

  • 例如: 半夜寶寶餓了,伴侶或家人能輪流餵奶;有親友定期來協助照顧寶寶;當寶寶在公共場合哭鬧時,路人不是給予白眼,而是表達理解並詢問是否需要幫助。
  • 意義: 這種被接住、被支持的感覺,讓媽媽覺得自己不是孤軍奮戰,進而更有能力應對挑戰。

2.自我效能 (Self-Efficacy):指的是媽媽感覺到「我做得到」的能力感和信心。每一次成功的經驗,都能累積自我效能,進而提升韌性。

  • 例如: 第一次成功背著背巾帶寶寶出門吃飯,感覺自己仍能享受生活;育兒知識學以致用並看到成效,感到自己有所進步。
  • 意義: 成功經驗帶來力量,讓媽媽相信自己可以面對更多未知的挑戰。

3.自尊 (Self-Esteem):媽媽感覺到自己是被愛、被重視、被尊重時,自尊心會提升,進而有助於韌性發展。

  • 例如: 在產檢時,醫護人員尊重媽媽的想法並共同討論;與伴侶或長輩討論育兒方式時,媽媽的意見被傾聽和採納,而非被否定或輕視。
  • 意義: 當個人價值被肯定時,媽媽會更有信心去堅持自己的選擇,並應對外界的壓力。

4.掌控感 (Sense of Control):即使在混亂的產後,如果媽媽感覺自己對某些事情仍有掌控權,就能增強韌性。

  • 例如: 決定是否親餵母乳、選擇親密育兒或百歲育兒法等,當媽媽能為自己的育兒方式做主時,即使外在環境失控,內心也能有穩定感。
  • 意義: 掌控感讓媽媽在不確定中找到方向,減少焦慮,提升應對能力。

建立社會安全網:別再說「為母則強」

這四個韌性的特質,並非媽媽們天生就擁有,而是需要透過整個環境的共同支持來建立。當孕期或產後的媽媽們感覺到被接住、被相信、被尊重,社會和心理的「安全網」就能慢慢形成,幫助她們更有韌性地迎接新身份的挑戰。

所以,下次遇到新手媽媽或孕產婦時,請不要再說:「你要堅強」、「為母則強」、「你可以的」這類話語。這些話語看似鼓勵,實則將所有責任和壓力都推給媽媽個人。

我們真正應該說的是:

  • 「我們可以怎麼幫助妳?」
  • 「妳有感覺到被支持嗎?」
  • 「我們能做哪些,一起來走過這一段時間?」

韌性不是靠媽媽「硬撐」出來的,而是透過社會支持、資源投入,讓媽媽們在一次次的挑戰中,慢慢建立起來的心理能力。這不僅僅是為了讓媽媽們「活下去」,更是為了讓她們真的能夠「好好生活」。

延伸收聽 ——《換個角度談媽媽》EP09撐住≠韌性,媽媽的孕期產後「心理韌性」,是這樣長出來的!

#媽媽心理健康 #孕期產後韌性 #心理韌性 #新手媽媽 #社會支持

訂閱
上一篇
產後耗竭與產後情緒失調症的區別
下一篇
 返回網站
頭像
取消
Cookie的使用
我們使用cookie來改善瀏覽體驗、保證安全性和資料收集。一旦點擊接受,就表示你接受這些用於廣告和分析的cookie。你可以隨時更改你的cookie設定。 了解更多
全部接受
設定
全部拒絕
Cookie 設定
必要的Cookies
這些cookies支援安全性、網路管理和可訪問性等核心功能。這些cookies無法關閉。
分析性Cookies
這些cookies幫助我們更了解訪客與我們網站的互動情況,並幫助我們發現錯誤。
偏好的Cookies
這些cookies允許網站記住你的選擇,以提升功能性與個人化。
儲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