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了媽媽之後,你是不是發現自己的生活圈突然大洗牌?過去的朋友漸行漸遠,取而代之的是一群「媽媽友」,在親子教室、Line 群組裡快速建立起關係。然而,這種看似親密的連結,卻常常讓你感到社交疲勞和莫名的壓力。
你並不孤單!這正是許多媽媽的心聲。
媽媽的人際關係為何讓你疲憊?
韓國作家李美蘭在她的著作《我不參加媽媽聚會的理由:教養世界中的獨特人際關係》中,深刻剖析了媽媽們在社交中所面臨的困境。這本書道出許多媽媽心中長久的掙扎,也讓我們有機會重新檢視這段特殊的關係。她提出幾個關鍵觀察,或許能讓你更有共鳴:
1. 人際關係大洗牌,但我們真的認識彼此嗎?
成為媽媽後,你的人際圈會重新洗牌。過去單身時的朋友,因為生活重心和價值觀的差異,可能漸漸疏遠。而新認識的「媽媽友」則因為「媽媽」這個共同身分,快速建立起連結。
這種關係建立在共同話題上,看似親近,但實際上彼此卻沒有足夠的時間和心力去深入了解。你們分享育兒經,聊孩子的大小事,卻很少觸及更個人的內心世界。這種「看似親密,實則陌生」的關係,讓你覺得難以真心交友,也容易感到疲憊。
2. 育兒壓力大,情緒更敏感
育兒是個高耗能的過程,媽媽們的體力和情緒經常處於被消耗的狀態。在這種情況下,新認識的朋友關係更顯得脆弱。
當疲憊感累積時,我們的情緒會變得更敏感,也更容易受傷或與人產生摩擦。原本應該是互相取暖的媽媽群組,有時反而變成互相內耗的場所,讓你猶豫到底該不該繼續留下。
3. 社交是隱性情緒工作
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?在傳訊息前,會反覆思考該如何措辭才不會得罪人;或是看到別人的訊息,腦中立刻開始分析對方想表達什麼、自己該怎麼回應。
李美蘭點出,這種社交本身就是一種隱性的情緒工作。我們無時無刻都在思考如何應對、如何維持關係,這份心理負擔日積月累,最終導致我們感到壓力與不滿,讓社交從一種連結變成一種沉重的負擔。
如何在媽媽社交中,找到平衡與自在?
面對這些疲勞,李美蘭給了我們一些實用的建議,幫助我們在育兒和社交之間找到最舒服的平衡:
1.保持距離不是冷淡,而是自我保護。
當你感到疲累時,選擇獨處是完全可以的。獨處讓我們不需要思考如何維持關係,也不用擔心別人的看法。這不僅是自我照顧,更是對自己疲憊身心的一種尊重。與其勉強自己參加聚會而更受傷,不如給彼此留點喘息的空間。
2.關係需要適當的通風距離。任何關係都一樣,如果靠得太近,摩擦就會變多。就像紀伯倫的詩句所言:「你們要站在一起,但不要太近。」保持適當的距離,就像樹木之間需要空隙,陽光、空氣和水才能進到彼此之間,讓關係得以健康成長。
3.道歉的勇氣比被討厭的勇氣更重要。在社交中,我們難免會傷害或誤解他人。李美蘭提醒我們,學會主動道歉,比起害怕被討厭,更能幫助關係維持長久。這不僅是展現誠意,也是一種自我成長。
結語:找到讓你自在的社交方式
當了媽媽之後,我們總是在尋找新的平衡。社交是人與人連結的方式,但當它成為一種壓力時,我們有權選擇讓自己更舒服的相處方式。不一定要參加所有的聚會,也不需要和每個人都保持深入聯繫。你可以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社交頻率和深度。
學會保留一些距離,其實是對彼此最大的尊重。
- 當了媽媽之後,你的社交狀況有什麼改變嗎?認識新的媽媽友,是讓你開心多一點,還是疲勞多一點呢?
- 看完文章,有沒有讓你萌生出什麼新的想法,想去調整自己的社交方式呢?
延伸收聽 ——《換個角度談媽媽》EP15 媽媽的「社交疲勞」?親近又陌生的「媽媽友」關係大揭密
#社交疲勞 #媽媽心理健康 #成為母親期 #Matrescenc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