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# 在許多家庭裡,媽媽常常會覺得:怎麼育兒好像都只剩下自己一個人在做?即使她希望伴侶或長輩能一起幫忙,但最後還是常常發現——「還是自己做最快最安心」。這種現象,其實在心理學與家庭研究裡有個名字,叫做 「媽媽守門人(Maternal Gatekeeping)」。
什麼是「媽媽守門人」?
「媽媽守門人」的意思,不是「媽媽守護家門」,而是指:媽媽透過態度或行為,限制伴侶或其他照顧者參與育兒。
常見的情境舉例:
- 伴侶已經幫寶寶洗澡,媽媽卻嫌棄「不夠乾淨」再重做一次。
- 在一旁不斷碎念「你方法錯了啦」。
- 乾脆直接說「算了算了,我來做」。
結果就是,其他人逐漸失去參與感,媽媽也越來越疲憊,形成惡性循環。
媽媽為什麼會成為「守門人」?
研究指出,媽媽會出現「守門行為」的原因有幾種:
1.心理狀態影響
- 容易焦慮、憂鬱或缺乏安全感的媽媽,常常需要透過「把孩子綁在自己身邊」來獲得安定。
- 這會讓她本能地拒絕他人介入育兒。
2.伴侶關係不穩定
- 如果媽媽懷疑先生是否真的投入或愛孩子,就更可能排斥他參與照顧。
3.自我效能過高
- 對自己育兒方式非常有信心,甚至認為「只有我才能把孩子顧好」。
- 因此批判伴侶或長輩,覺得「沒有人能比我做得好」。
4.和性別刻板印象關聯性不高
- 有趣的是,研究發現守門行為和「傳統性別角色」關聯不大。
- 真正的關鍵是媽媽自己的心理特質與責任感。
媽媽守門人的影響
- 對媽媽:所有責任攬在身上,容易疲憊、焦慮,甚至影響心理健康。
- 對伴侶:被排除在育兒之外,失去動力與自信,長期可能影響伴侶關係。
- 對孩子:孩子失去了從不同照顧者身上學習的機會,也減少了和爸爸或其他照顧者的連結。
怎麼打開這扇「門」?
媽媽們可以嘗試以下幾種方法:
1.安全 vs. 瑣事分清楚
- 安全問題(例如:泡奶粉的溫度),必須介入。
- 但若只是小細節(衣服穿反、奶瓶沒擺好),可以選擇放手。
2.讓出空間
- 給伴侶獨立帶孩子的機會,例如帶去公園、洗澡或散步。
- 自己則利用這段時間做其他事情,像逛超商或休息。
3.一起學習
- 與伴侶共同閱讀育兒書籍、文章,或一起參加親職講座,讓知識共享。
4.分享資訊
- 把寶寶的行程、老師聯絡方式等資訊交給伴侶,建立「共同負責」的感覺。
5.尊重努力
- 伴侶雖然比媽媽「晚起步」,但他們也在學。
- 與其批評或嘲笑,不如給予鼓勵與支持。
結語:守門 ≠ 控制狂,而是太想把孩子顧好
媽媽之所以會「守門」,是因為太在意孩子,太想把育兒做好。但當我們願意打開這扇門,不代表媽媽就不重要了,而是讓更多人能夠一起加入、分擔責任。這樣不僅讓媽媽獲得喘息,也讓孩子擁有更多元的支持來源。
思考提問
你在育兒過程中,有沒有發現自己也會不小心「守門」呢?
- 你是習慣「自己來最快」的人嗎?
- 還是已經學會把門打開,讓伴侶和家人一起參與?
延伸收聽 ——《換個角度談媽媽》EP14「算了算了,我自己來!」— 當媽媽變成守門人,如何從單打獨鬥到共同育兒?
#媽媽守門人 #伴侶關係 # 媽媽心理健康 #成為母親期 #Matrescence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