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我們成為媽媽時,很多人會驚訝地發現:自己在帶小孩、講話、甚至情緒反應的方式,竟然和自己的媽媽很像。這不是巧合,而是一個早在 1978 年,美國社會學家與心理學家 Nancy Chodorow 就提出的理論 —— 《The Reproduction of Mothering》(母職的再製)。
這個理論至今仍影響深遠,因為它幫助我們理解:照顧小孩為什麼會「自然而然」落在媽媽身上?為什麼母女關係,會深深影響我們如何成為母親?
「母職的再製」是什麼?
Nancy Chodorow 在 1978 年出版的《The Reproduction of Mothering》(母職的再製)一書中指出:
- 照顧小孩不是女性「天生」的本能,而是後天學習而來。
- 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在媽媽的照顧下長大,於是自然而然學會「媽媽是主要照顧者」的模式。
- 這種模式一代一代被複製,形成了「照顧=媽媽的責任」的社會共識。
換句話說,母職不只是個人選擇,而是一種社會再製的結果。
母女關係 vs. 母子關係
Chodorow 特別強調:母女關係與母子關係在「母職再製」中扮演了不同角色。
- 母女關係
女兒在與母親的親密互動中,學會如何照顧、傾聽、體貼他人。長大後,這些模式內化為「當媽媽=必須照顧別人」。即使想反抗母親的方式,也仍然是在母親的影響下做出選擇。 - 母子關係
相對地,兒子在成長過程中,常被母親引導去「分離」以建立男性身份。於是,男孩更容易把「照顧」視為次要,把「獨立與自我實現」當作核心責任。
這解釋了為什麼女性長大後,常自然地承擔主要照顧責任,而男性則傾向維持距離。
主要照顧者的角色:不只限於媽媽
當然,Chodorow 也指出:主要照顧者不一定是媽媽,也可能是爸爸、保母、祖父母,甚至是機構。重點是,主要照顧者會深刻影響一個人長大後對「照顧」的理解與態度。
只是,在大多數家庭裡,這個角色仍然由媽媽擔任,因此母職的再製一代一代延續。
這對今天的我們有什麼啟發?
即使這是 1978 年的理論,放到今天依然適用。雖然社會大力提倡性別平等、共同育兒,但很多媽媽仍會自動:
- 半夜起來安撫小孩
- 小孩生病時第一個帶去看醫生
- 學校打電話聯絡的也是媽媽
這些都顯示「母職的再製」仍然發揮影響力。但好消息是:因為這是後天學習而來的,就表示它是可以改變的。
如何打破「母職再製」的循環?
- 意識到自己被影響
當你發現自己無意識地重複媽媽的話或行為(例如「你要乖,不然爸爸會生氣」),先停下來察覺。 - 重新做選擇
問自己:這是我想保留的方式嗎?還是我希望用不一樣的方式和孩子互動? - 共享責任
和伴侶討論、重新分配育兒任務,讓「照顧」不再是媽媽的專屬責任。
結語:母職可以被改寫
Nancy Chodorow 的「母職再製」提醒我們,成為媽媽的方式並非命中註定,而是可以被覺察、被選擇、被改變的。當我們意識到自己在母職中重複了媽媽的影子,就有機會做出不同的選擇,為自己、為孩子,建立一個新的循環。
思考提問:
・你在育兒過程中,有沒有發現哪一句話或哪個行為,和你媽媽非常相似?
・哪部分是你想要保留的,還是想要改變的呢?
延伸收聽 ——《換個角度談媽媽》EP13 「母職再製」-你變成媽媽的樣子,其實是從小「學」來的?!
#媽媽心理健康 #母女關係 #母子關係 #母職再製